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

淺論教師的工會認同



教師得以組織及加入工會已進入第五年,教師加入工會的人數亦是逐年增加,在教師工會如此蓬勃的發展下,教師的「工會認同」是否就能隨之自然形成?茲就以下數點進行觀察。

受雇者需要集體力量
整體而言,教師的工作穩定及平均收入較一般勞工為高,而教育產業之特殊性,使得教師在工作場域多數時間面對的是權力結構中較為弱勢的學生,教師在工作場所的被剝奪感亦相對較低。加上,教師個人的權利義務事項多受法令的規範,教師個人權利受侵害,亦有申訴管道的提供。因此,不少教師對於自己的工作,有一種「非屬勞工階級」的自我意識。

然而,教師無法脫離身為受僱者的事實,教師個人針對勞動條件的主張,往往只能無疾而終;教師工作聘約的簽訂,雖強調當事人有同等的議約地位,但實際上只能屈服於學校單方面的決定。如同所有勞工,教師個人也會面對既有體系的不公,或是學校的惡意對待,教師雖有申訴的管道,但多數情形是,學校只能不祭出行政處分,教師的申訴就不受理;教師只能個人與學校持續對抗。

透過工會力量維護專業自主
從事教育工作,以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自許,不停地朝著專業發展而努力,是多數教育工作夥伴在職涯目標與歷程。反對教師加入工會者多主張,教師加入工會,是一種白領普羅化的墮落,與教師專業化的方向背離。事實上,教師不僅是受僱者,亦是專業人士,教師專業的實踐,必須正須透過爭取專業自主而落實。近年來,教師專業自主權被強調績效、評鑑、技術化的教師角色取代,已在基層教育現場造成了災難;當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正不斷地受到非專業力量的侵害與箝制,學生的受教權益就會受到影響。賦與教師專業自主權的目的,是希望透過教師的專業自主權,能使學生免受到非教學相關的的干擾與妨礙。正如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略以「教師之專業自主應予尊重,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,國家應予保障。」現階段,教師正需要透過工會的集體力量,進行專業的論述與主張,也就是透過團結的教師,才有力量維護專業。

無私奉獻也不該獨善其身
「教師是志業而不是職業,因此教師工作有其神聖性之角色,師者之所以為師,是在於無私、無悔的奉獻與付出;」此言,確實點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,然而,身為一個專業的勞動工作者,教師亦是學生未來生活的引路者。「無私、無悔」可以對他人或自我的期許,但不該是對不義制度的無知;教師沒有勇氣爭取勞動人權,就無法使班級、使學校成為正義、尊嚴的場所,教師個人的獨善其身,適足以成為不義制度的幫兇;教師若無法團結起來,爭取專業自主權,如何可能教導學子,面對全球化的浪潮,培養學生建立尊嚴勞動的概念。

結語

個人以為,教師的集體意識並不強烈,透過工會行使團結權的工會認同更是淡薄。從單一的教師會發展到教師工會的成立,教師參與教師組織的人數已然增加,然多數教師仍停留在教師會的結社權行使的概念階段;透過教師會的組織,形成一個教師社群的網絡,教師在網絡中互相連繫,形成一個社群的共同感;但是對於工會團結權的意義、目的,仍需持續地學習與瞭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