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

落實勞動教育促進教育正義—從喚醒勞動意識開始


長期以來教育部門對勞動教育的缺乏,導致多數勞動者進入職場後因缺乏勞動意識、不諳勞動權益,而經常發生受僱者被剝削的情形。因之,如何透過學校教育,使學生接受做好必要的準備,便有其必要性。新北市勞工局自101學度起,即開始推動高中勞動權益課程,對提升學生認識自我勞動權益有一定幫助,值得肯定。然而,完整地透過不同學習階段學校的勞動教育,有待具有法()位階效力的依據,才有札根落實的可能。近日,制定《勞動教育促進法》的推動,同步使國家產業經濟發展與勞工權益提升,確實有其必要性。本文茲就學校教育本質出發,淺談勞動教育之內涵。

學校教育的本質在促進社會階層流動
          教育機會的普及就是給予每個人透過教育制度,得以開展自我能力的機會,特別給予弱勢族群有突破現有社會體制,改變生活現狀況的機會。但事實上,整體社會教育資源仍為優勢族群所掌握,導致教育制度的運作往往也只能符應現況、傳承現有的社會文化內涵,成為再製社會階級的工具。因此,除了促進教育系統公平運作,更應透過教育的本身,優先降低社會上劣勢者不利因素,才能真正地透過教育制度的落實,進而彰顯社會正義。

面對全球化勞動教育有迫切需求
二十一世界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即指出,未來三十年內,全世界有80%以上的資本,將集中在10%的少數人中;社會上絕對充滿了不安定因子,終將因為財富為所得分配太過不均而產生動亂。事實上,依據瑞士信貸銀行最新全球財富報告指出,台灣前10%人口所擁有的資產是台灣總財富的61.8%,顯示財富資本加速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。臺灣社會的貧富早已持續擴大中,資本報酬率高於整體社會的經濟成長率,無怪乎現今年輕世代對未來日趨絕望。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(以下簡稱總綱)之修訂背景中即指出,「近年來…新興工作不斷增加、民主參與更趨蓬勃、社會正義的意識覺醒、生態永續發展益受重視,加上『全球化』與『國際化』所帶來的轉變,使得學校教育面臨諸多挑戰,必須因應社會需求與時代潮流而與時俱進。」因此,追求教育內涵的公平正義,促進社會中不利成員突破現狀的機會,更是現階段教育本質的具體實現。因此,如何透過教育制度,改變社會的不正義,相較於以往更形重要。

勞動教育首重勞動意識的喚醒
        十二年課綱雖指出全球化的衝擊與挑戰,但以落實適性揚才之教育目標,培養適應全救化環境的未來國民的論述,似有美化全球化的利益,而有意或不經意地忽略全球化帶來的傷害。不可否認的,獲取薪資生活者,以勞力與雇主交換報酬,其工作人格從屬於雇主,並無自主性可言。然而,隨著整體社會財富差異的拉大,勞工與雇主間的衝突矛盾勢必增加。但另一方面,基於職業類型增多,教育水準普遍提升,勞動弱勢雖想拒絕貶抑勞動者自身的觀點,另一方面卻又期待成為壓迫他者之一群。亦即,社會弱勢者一方面想要突破現狀,另一方面卻又認同造成其不利現狀的社會現實。孰令至之?無非是缺乏批判力、反省力的教育制度與課程綱要,成為再製現有社會結構的推手。因此,勞動教育本質應以喚醒勞動意識為首要目標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社會上本就有不同階級、種族、性別、社會地位、社會角色的存在,教育內容的實施,應該讓學生能體察社會實質的現況,並能反思在不同情境下願意站在他人立場設想,尊重社會上每一份子平等的自由權,而社會制度本身必須提供社會成員都有公平的機會,並給予弱勢者彌補現況的最大利益。勞動意識的內涵是能覺知勞資地位不對等的狀況,進而知覺透過受僱者的團結力量,經由勞資自治的運作,才能在未來全球化的環境之下,建構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,務實地將個人職涯規劃,納入個人生涯發展的想像之中。

結論
綜上而言,學生面對未來不應該處於五里霧之中,喚醒勞動意識才能避免面對不確定性的無力感;理解社會現實,才能清楚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並合理地建構生活目標。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本質,理應就是教育制度正義價值之具體實踐。